一家物业企业自主研发信息化平台的历程及现状
本人有幸为多个行业的大中小型物业企业规划和搭建信息化平台,从调研到规划到技术部的搭建再到实际的开发以及最后的落地。本章将针对物业行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剖析。
背景:
在一个夏天,一场朋友组织的饭局让我认识了一家物业企业的董事长,在交谈中得知该物业企业是集团化组织架构,分为总公司-区域公司-城市公司-项目,总项目数为40个,包含写字楼、商业综合体、公寓、住宅。由于物业服务企业是劳动力较为密集行业,尤其是项目上的人员素质层次不齐,所以这位董事长迫切希望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和系统达到降本增效。
我深刻的记得前后共深入交谈了五次,这位董事长的思想、眼光和格局是中小型物业中少有的。而这位董事长想要建设自己的信息化平台有以下几方面考虑:
1.达到集团化的强把控;
2.去除项目层面的灰色收入;
3.通过信息化中的大数据分析,优化人员,反哺管理体系;
4.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,往多种经营方向延伸;
5.现在物业行业已开始大鱼吃小鱼,想要通过信息化+服务的形式进行整体输出给其他小微型物业企业;
6.集成其他现有的企业管理系统,将人、财、物、事紧密结合,打破数据孤岛,打造一体化内部管理平台;
7.跟上智慧物业的步伐,不被淘汰。
了解下来,原来这家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已经开始搭建,但效果很不理想,甚至有些南辕北辙,前后已耗费几百万仍远远未能达到预期。他迫切希望改变现状,达到立项时的预期效果。
经过近两个月的驻场观察与沟通,我分析出不理想的方面有以下几种尤为突出:
1.信息化平台的部分规划流程不符合公司运转的实际情况;
2.部分区域和城市分公司领导的思维还处于传统模式,而企业信息化系统是需要由上至下推动的,这导致了推进过程尤为坎坷;
3.项目人员素质层次不齐,很多工程人员和保洁均是已退休人员;
4.各区域实际操作和管理体系不同,系统无法兼容和匹配;
5.推动人员未能有效结合现状,制定合理的落地计划和方案;
6.项目上已使用的部分硬件设备无法与平台打通,数据仍存在孤岛。那天,他把核心管理层一起叫到了办公室,当我把以上几点写在白板上时,他看着周边的管理层领导,似乎想要得到答案,可这些领导除了眼神,并没有一个敢说话的。(细节我就不多说了)那天回去之后,我花了整整三天时间,形成了一个七十多页的报告发到了他的邮箱。经过了之后两年的重构改造、打磨、试运行,目前这家企业的(新进项目未含)人员成本降低了13-16%,营收增加了30%,将人流、业务流、资金流有效的统一。而这些均来源于解决了上述的突出问题。
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当初的报告,截取了部分痛点的解决意见和方案,希望能够给类似处于摸索期和瓶颈期的同行有所启发。
第一步:召开总公司及区域城市公司核心领导层会议,灌输信息化平台搭建的目的以及目标。达到从思想上统一、目标上统一、行动上统一的观念。
第二步:对财务、人事、采供、市场、运营五大板块的需求和实际管理体系重新进行调研收集和整理,形成合理的需求调研信息表。确保需求的完整性。
第三步:重新梳理信息化平台的流程和逻辑,必要时对已完成的部分功能流程进行重构,对部分不符合标准的硬件进行替换。既要满足打破信息孤岛,也要满足不同管理模式和运营流程,既要保证唯一性,也要保证兼容性。
第四步:加大技术力量的投入,无论是采取外包还是驻场还是招聘的方式,一定是要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。
第五步:优化HR选人用人的标准和体系,安排合适的员工在合适的岗位,让员工找到自我价值,而不是昏昏度日。要挖掘人才、培养人才、使用人才,从“人口红利”转变为“人才红利”。
第六步:制定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案和计划。有的项目并不满足某项功能的落地要求,不能一概而论,一视同仁。
第七步:试运行期间管理层下沉一线。只有真正体验过才知道好与坏,合适与不合适。
第八步:领导层管理层要深知如何查看数据,如何利用大数据。很多企业无论是自研的系统还是购买的三方系统,根本不知道大数据如何利用,有的只是把它当作数据报表,有的只是为了展示出来好看。
以上的八大步骤并不能一蹴而就,所以在建设信息化数字化平台的过程中,一定要静下心来。一定要按照“先僵化、后优化、再固化”的合理化流程进行,最终才能以此为基础,打造自己的多种经营,创新商业模式,保持与增强市场竞争力。
物业精英在阅读